![]() |
||
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
||
1
数学诗人与诗人剧作家的心灵对话 2025-06-28 数学诗人与诗人剧作家的心灵对话 □季国平 数学巨匠华罗庚的人生极为丰富多彩。话剧《华罗庚的最后讲演》是一曲展现数学家兼诗人华罗庚生命的交响诗,也是诗人剧作家与数学诗人之间的心灵对话。全剧从华罗庚生命的最后时刻——东京演讲切入:1985年,75岁的华罗庚在东京学士院以惊人毅力完成最后一次演讲后,倒在了讲台旁。事实上,少年时期的华罗庚便显露出诗人天赋,他徜徉于数学探索的秘境,陶醉在流畅美、和谐美、规律美的至高境界,游走于数学王国与诗言志的天地之间。诗人情怀贯穿其以数学为生命的一生,他既是严谨理性的数学家,又是拥有豁达脱俗、诗意人生的数学诗人。 数学诗人的特质自然需要用剧诗来呈现。以“诗人剧作家”著称的欧阳逸冰,敏锐捕捉到华罗庚的诗人气质,以饱含激情的诗性语言创作该剧,精彩再现了这位数学诗人的生命历程——既有天才数学家的才华睿智、锲而不舍的求索卓识,又有多彩人生的情趣浪漫。编剧善于撷取华罗庚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生活细节,深情诠释其诗人气质。例如,西南联大时期研究条件艰辛,华罗庚却望着破旧桌子上的书稿欣慰感慨:“我越来越理解高斯的名言: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又是数学的皇后!”他还曾以溶洞探索比喻数学研究:“当你不怕幽暗,循着滴水声跨越顽石,蹚过溪水,抚摸岩壁前行,突然发现洞顶射入利箭般的阳光——洞内钟乳石姿态各异,构成幻境般的童话世界,这就是数学家独享的快乐!”这些诗化台词不仅洋溢着华罗庚苦乐人生的浪漫情怀,更将昆明的艰辛比作王阳明悟道的龙场,成就了其数学人生的高光时刻。 剧中不乏精彩的诗意段落:剑桥大学与黄佐临的奇遇、西南联大与闻一多纵论数学文学、面对警察时救护学生的急中生智,以及在清华与陈景润的初次相见等。其中,华罗庚与闻一多的对手戏堪称全剧的华彩篇章。一位是数学家,一位是文学家,两位中国教育文化界的泰斗级人物在西南联大比邻而居,共同的教育理想与爱国的赤子之心,以及二人共有的诗人情怀,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他们探讨数学之美与文学之美时,闻一多问:“能否简明扼要谈谈数学美的内涵?”华罗庚指着《堆垒素数论》道:“跨越坎坷是流畅之美,冲破散乱是和谐之美,打开混沌是规律之美。创造这些美后,数学家的内心如龙游大海、鹰击长空,会产生无可形容的美感!”诗人数学家与文学家的心是相通的,而诗人剧作家与诗人数学家的心亦相通——这些奇遇与细节经剧作家诗化描摹,幽默生动、耐人寻味,既富戏剧性,又彰显华罗庚的人格魅力。 数学世界本是抽象复杂的,然而当数学以美的形式呈现于话剧舞台,数学家的形象便显得格外生动美妙,这或许就是戏剧的魅力。华罗庚一生追求数学之真与诗意之美,将“以真启美”的数学与“以美启真”的诗学和谐统一,让数学研究兼具诗意与趣味,也让观剧成为赏心悦目的美事。不仅如此,剧中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及最后演讲时刻的5个华罗庚形象,凸显了剧作家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这一妙构并非线性排列,而是让5个角色共处于最后演讲的时间维度,又跳跃于华罗庚人生的不同时空,全方位展示其形象的同时,从多维度切入数学家的心灵世界。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使人生的戏剧性表达更为新颖,也更具思考价值。 显然,这种复调式戏剧结构是诗人剧作家的艺术独创,在以往话剧作品中较为罕见,为华罗庚形象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时空维度。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人生阶段的华罗庚既是叙述者,也是思辨者、感悟者,共同完成诗人数学家的形象塑造。 彰显诗人数学家的气质,协调5个华罗庚的形象,以诗化舞台语汇呈现数学诗人的人生境界,需要导演的二度创作,这对导演而言是严峻挑战。李伯男导演却带来惊喜:他精准把握5个角色的性格特质——少年的痴迷、青年的拼搏、中年的沉稳、老年的睿智,通过巧妙的舞台调度,让不同年龄的华罗庚相互配合,既展现多面特质,又共同构成完整的诗人数学家形象,彰显了导演的艺术功力。舞台呈现简约灵动,借助几个架框、一块平板,配合转台与多媒体,景随戏变,营造出丰富戏剧情境,叙事流畅且节奏明快。 对演员而言,扮演华罗庚亦是挑战:剧中涉及不少数学术语,且需精准表现人物精气神,表演难度颇高。可贵的是,5位扮演者克服困难,以诗意的舞台呈现、富有情感的台词,再现华罗庚的人生轨迹,彰显其诗人数学家的气质风范。 该剧风格诗意清新、脱俗且富有时代气象,堪称话剧舞台的一股清流。在当下复杂多元的社会中,华罗庚的精神本就是一股清流,而这部沁人心脾的作品,更具有洗涤心灵、涵养精神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据中国作家网-文艺报 |
||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