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呼应时代召唤 记录时代回响

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1

呼应时代召唤 记录时代回响

2025-01-17

呼应时代召唤 记录时代回响

——2024年报告文学创作概述

□李朝全

2024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决定,举国上下坚定信心,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挺进改革深水区,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创造等各方面陆续取得明显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巩固,为报告文学作家创造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素材。

时代报告与报告时代

2024年,中宣部开展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其中,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在图书类中占据相当比重。《习近平走进百姓家》和黄传会《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钟兆云《奔跑的中国草》三部报告文学获奖。中国作协组织评选的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周建新《静静的鸭绿江》、张雪云《“海牛”号》、牛海坤《让世界看见》、吉米平阶《幸福的旋律》、姚瑶《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等五部报告文学获奖。加上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每月及年度“中国好书”,对于报告文学作家的题材选择以及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取舍,都起到了很好的召唤、引领和激励作用。由此,报告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倾向于更多地选择与现实生活、当今时代密切相关的正向主题。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表现中国精神、传递真善美的主题创作成为一支主脉。在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新时代报告、时政报告事实上已成为主潮。此类报告涉及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重视关注和反映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成就、新气象、新作为,包括描写和反映乡村振兴、新山乡巨变等城乡变革,反映国家大事件、大工程、大项目、大建设,反映科技强国、科技创新创造成就,反映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反腐倡廉、廉洁政治文化建设,反映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各方面题材。

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后,全国农村跨入了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对于新阶段农村变化和新时代的山乡变迁,作家们倾注了极大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了一批新作,令人印象深刻。作家们往往选择现实乡村中若干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村子的新旧变化来展开叙述。譬如,欧阳黔森的《黔村行记》堪称《江山如此多娇》的续篇,作者继续行走在贵州大地上,记录和描绘脱贫后的贵州几个颇具代表性村庄的新变,清新之风扑面而来。韩生学《最远那个村》选取湖南省的几个最偏远的村庄,用一个个生动故事反映这些原本闭塞贫困的村子进入新时代后,村民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发生的天壤之变。李英《群山回响》聚焦东部偏僻落后山区的振兴与变化,突出各地因地制宜、出奇制胜谋发展的特色。余艳《又是茶子花开时》延续其对湖南益阳清溪村的关注、跟踪与描述,不断书写周立波笔下这座村庄的今昔巨变,表现当下新农人的精神风貌。陈崎嵘《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记录了浙江对口援建四川广元的历程。

乡村振兴题材创作切忌千人一面、同质化、雷同化、刻板化。在这方面,从事新闻工作的劳罕等人蹚出了一条可取的创作路径。

劳罕、邢宇皓、卢泽华、常河的《山这边,山那边》堪称“双村志”,是一部兼具文学性、思想性和时政性的乡村调研报告。作者选取了皖苏两省交界的伍员山西边的安徽下吴村与东边的江苏洑家村两个村子,回溯了其在农村改革中的艰辛探索、在市场经济里的摸爬前行,浓墨重彩地描写两个村子在脱贫攻坚时的你追我赶、在乡村振兴下的创新蝶变,窥一斑而知全豹,烛照乡村变革史和乡村建设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乡村变革的内在动力——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内驱力。劳罕、邢宇皓、王斯敏、卢泽华联手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神山星火》则聚焦神山村这一个村子。四位记者这几年来“住农家、走田埂、沐山风、浴晨露”,用心触摸土地的脉动,感受乡村的风雨历程,采用以小见大、“解剖麻雀”的写作方式,通过井冈山下神山村这个小切口、小窗口,折射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乡村振兴的整体格局,描绘美丽中国、乡村建设、乡村变革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新山乡巨变的广阔天地。作品很好地揭示了乡村振兴是农民们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振兴,既要物质上自足富足,也要心态上自强、精神上自立。

大工程、大项目建设题材相当重要,而其技术性内容往往占据相当比重。此类作品亦应注重“以人为本”,聚焦科研专家和普通建设者,才容易写得生动而有感染力。赵川《脉动大湾——国家超级地下调水工程纪实》描写一项潜伏于地下的向深圳、香港等大湾区城市供水工程艰难曲折的建设历程,为工程写史,为建设功臣们立传。丁晓平《秦山里的中国:一座核电站的强核报国之路》记录我国第一座民用核能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创建与发展,李玉梅《大道》反映我国西南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过程,许晨《龙舞南北极》讲述我国进行南极、北极科考并建立科考工作站的经过。这些作品都注意写人叙事,努力在坚硬的报告中写出柔软的人性,在追逐梦想的奋斗拼搏中彰显精神的力量。

科技创新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科技报告源远流长、一脉传承,有着深厚的传统。何建明《一路惊“芯”》描写华虹集团在芯片研制方面取得的新突破,表现科研人员为国争光的风采。徐剑、李玉梅的《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描绘那些获得国家专利金奖的发明创造在神州大地上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指明了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方向。黄传会《火星,我们来了》,继续其对航天题材的深入开掘,描写中国“祝融号”火星探测器研制发射过程,题材新颖鲜活。黄传会亦由此成为继李鸣生之后,在航天领域挖掘甚深并颇有建树的一位作家。

“一带一路”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是近年来的一大亮点。2024年度的作品有曾平标《命运与共——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纪实》、高洪雷《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等,后者继续其对陆上丝路的书写,是《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的续篇。还有对中老铁路建设、河钢收购塞尔维亚钢铁公司的描写,如龚盛辉《青春莫负好时光——“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纪实》、王立新《又“见”多瑙河》等。中国作协组织报告文学作家等走进尼泊尔、蒙古国等,开展“一带一路”文学创作,可望推出系列报告文学作品。

生态文学是最近十余年来文学创作的一大热门。在这方面作家们用力甚多。陈谨之《国家公园》追溯我国几大国家公园建设的曲折历程,和陈新聚焦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城市春晖》相互呼应,题材上可谓异曲同工,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指导下的新实践的生动记录。张庆国聚焦云南观鸟业,在颇受好评的《犀鸟启示录》之后,又创作推出了《鹦鹉环绕》《看不见的鸟》等鲜活可读的作品。李青松《在车八岭森林里》描写岭南森林里独特的动物群落。纪红建《在大兴安岭深处》描写大兴安岭森林防火队员动人事迹,彰显保护森林绿化祖国的理念。此外,江河湖海传和关于草原森林戈壁荒漠无人区的纪传是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如,任林举《江如练》为八百里漓江立传作记,陈启文《可可西里》为在青藏高原无人区里守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环保斗士们作传。

人物传记与史传报告

人物传记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本年度人物传记继续凸显两脉分流的倾向。一是对时代楷模、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此类报告文学易写难工,关键在于要写出“这一个”,写出独特性、差异性和辨识度。张雅文《永不言败:走进中国冬奥冠军的冰雪人生》,走进了十几位中国冬奥冠军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故事鲜活,感染力强。李春雷《青春的方向》讲述保定学院一批援疆支教毕业生的故事,他们在茫茫戈壁沙漠深处开辟自己的人生,为当下年轻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钟法权《为珠峰测高的人们》和高鸿《大地英雄——国测一大队纪事》关注测绘队员的生活,写出了国测一大队“最美奋斗者”的精神风貌。袁敏《月光妈妈》描写以月光妈妈为代表的一支爱心团队在西部建设希望小学,帮助失学或面临辍学危险的女童,改变当地的教育状况,提升下一代的知识结构和文明水平的故事,彰显了大爱无疆的力量,体现了文明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徐锦庚《天封宝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讲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鲜活真实。

尤为令人感动的是,2024年度出现了一批描写普通人生存的报告文学。此类作品更接地气,更有人气,更易引起共鸣和共情。陈建功《我们脏的时候》回首自己青年时代在北京门头沟煤矿当矿工的真实经历。当浑身沾满乌黑煤渣的时候,他们没有放弃对于生活的热爱,依旧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心里鼓荡着激情与抱负,这是对一个人、一代人一段人生的回溯与追怀,更是对一个人、一代人来处的回望与省思,读来令人特别动情。袁凌一直聚焦普通人生存,《寂静的孩子》关注那些少为人知或残障或留守孩子的生活状况,《环形成长》关注漂泊在他乡都市生活流离颠簸的寻常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阿依努尔《单身母亲日记》对个人经历和生命体验的描述,胡平《我的城,我的镇——景漂的故事》对“景漂”一族的书写,佟丽霞《春山可望》对优秀中学女校长的刻画……这些对于普通人的书写,大都能深入肌理,切近人物生活的艰辛不易,同时努力开掘其在艰难困厄中焕发出的生命光芒,尽管它可能只是微尘、微光,却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中国人的真实处境,也看到了一个国家基础的建设力量和无限的生机。

钩沉历史与以古鉴今

现实与历史堪称报告文学之两翼,历史题材的书写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需要进行深入的实地行走与踏寻,同时也需要对相关历史档案史料进行细致深入地爬梳整理、质证核实。李发锁《热血:东北抗联》对东北抗联的历史进行重新的梳理,用文学的笔法予以还原和再现。何建明《炼狱》对贵州息烽国民党监狱的历史作了生动的描绘,彰显了革命者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壮烈和信仰的坚定不渝。陈聪《“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讲述哈工大的发展历程,刻画了一批优秀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形象。陈果《大成昆》描写当年在经济困难、国力衰微的情况下建设成昆铁路的艰险过程,突出了无数建设者的悲壮牺牲与无私奉献,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反映国家的发展与变迁。杨黎光《奔腾的深圳河》描写深圳河两岸香港和深圳数十年来的发展,以“双城记”对比的手法描摹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巨变。

艾蔻《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以改革开放后五次重大阅兵式中的女兵方队为题材。女兵的风采展示既是威武之师的有力展现,更具玫瑰般温柔靓丽、光彩照人的一面,堪称是力与美、艺术和军事的结合。艾蔻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揭开女兵方队的神秘面纱,真实反映了女兵方队从选拔、训练到受检阅全过程的艰辛曲折,挖掘了这道亮丽风景背后许多感人的故事,既写下了女兵们在天安门前的精彩展示,也写出了这些女兵的来处以及这场阅兵式对她们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作品写出了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写出了“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意识,以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气神。

回顾2024年的创作,报告文学依旧花团锦簇,“乱花渐欲迷人眼”,万千美景尽入眼底。10月底,在山西晋中召开的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年会暨2024年报告文学创作会,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年来,报告文学创作所取得的卓著成绩和有效经验,同时也对报告文学创作“有高原缺高峰”,邀约写作左右了部分作家的创作,艺术性贫乏、读者缘不佳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要不断增强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主体性,用心用情深入人民生活,写出真正能让读者“走心”并“叫好”的作品。在分析问题指明前行道路的同时,大家也对报告文学的融媒体发展与传播充满了期待,对报告文学的美好前景充满了信心。5月,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湖南省作家协会在长沙联合主办全国报告文学作家研讨班上,来自各地的42名中青年作家参加了为期25天的学习培训。新疆等地也举办了报告文学作家培训班。这些举措无疑都有助于改变报告文学创作人才短缺的现状。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报告文学创作队伍仍然不够乐观,创作现状存在种种缺憾,报告文学要重铸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

据中国作家网-文艺报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蜀ICP备150207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