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
||
1
科学小说要为创作现实主义科学题材小说努力奋斗! 2024-09-29 科学小说要为创作更多更好的现实主义科学题材小说而努力奋斗! 科学小说网评论员 半个多世纪来,“科学小说”的研究、创作在我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一种希望以文学形式反映准确科学的小说,在创作现实主义科学题材小说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涌现出不少的好作品,科学小说要为创作更多更好的现实主义科学题材小说而努力奋斗! 2024年9月23日下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科学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作会议总结时表示,科学题材创作是富有生机的创作蓝海。当前,科幻、科普与科技题材创作力量的配置还不够均衡。“科幻文学已经兴盛起来,科普方面也有不少佳作,科技题材纪实文学也蔚成大观,但是现实主义科学题材的小说还是太少了。希望大家能突破这个具有双重认知门槛的写作领域,科幻、科普、科技题材三种创作力量齐头并进、人才辈出,才是真正美好的局面。” “创作力量齐头并进、人才辈出,才是真正美好的局面。”讲得太好了,百花齐放才是春!各种形式的文学、科普包括艺术作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所长,促进科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当今社会、科技和人类文明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小说的研究、创作,要努力在这些方面继续进行探索。 从二十世纪六十代初“科学小说”问题在我国被正式提出和开始系统研究算起,已经五十多年了。半个多世纪来,“科学小说”的历程,也是对科学与文学结合、科学传播的一个有益探索和贡献,在推动科普、繁荣文学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引起我国科普界、文学界、社科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 准确反映现实科学和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科学未来,应该是科普和科学传播的一个重点!各种形式的科学文学、科学文艺创作,对现实科学、科学元素、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科学未来的正确反映,是当前很值得重视、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科普也属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古代,就有着多种多样的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形式,不仅在促进人们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我们保存了很多当时重要的科技信息和资料,莫高窟、三星堆、蜀道剑南古代科技巨星的一些遗址、遗迹和作品以及很多景区的石刻、碑林等等,在对其宣传普及和科学传播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科普有着自己的特色、特点和优势,中国科普、科学传播可以、也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有益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之一。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此时,科学与文学结合问题也引起很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注意。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微结构与量子力学等研究方向,他谈到,量子力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经典物理的自然延续,它所带来的新知识变革了当下社会,应当引起文学界乃至更多领域人群的关注。他还谈到,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也对科学研究产生着影响,科普文学即是两者的结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说,随着人类科技的蓬勃发展,普通人去太空旅行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面对浩瀚宇宙,很多人都相信应该有外星生命,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尤其希望能看到中国作家书写更多关于一个个具体的中国人的故事,写出普通人的个体价值。 很多作家也以亲身的经历谈出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体会。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北斗牵着我的手》作者叶梅说:“我与科学题材创作有幸相遇,首先就来自前辈徐迟老师的影响。”叶梅回忆起与徐迟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她表示,科技题材创作对作家而言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让人能更深层次地把握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长篇小说《乌江引》作者庞贝说:“长篇小说《乌江引》是对长征密电的一次解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密码破译团队创造了以弱胜强的人类情报史奇迹。我写这部作品,是想将中国革命的技术含量呈现出来,并感染读者。”庞贝说,即便是革命战争时期,也有一些特别的科技元素参与到历史进程中,这需要作家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作家吟光认为:“文艺创作会受到科学的影响,反过来也要重视文学对科技的引导作用。”吟光结合自己进行跨媒介实践所积累的经验谈到,当下的文艺工作者可以将更高审美、向上向善的观念注入各类科技文化产品研发当中,以提升文学主体性。作家秦北从事芯片题材小说创作,他认为,在全球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新兴科技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风云激荡的全球经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产业发展更关乎国民经济与国家安全。希望自己能以手中之笔,记录和书写更多科技强国进程中的恢宏故事。 这些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作家们的所谈和所愿,也是对科学小说研究、创作的巨大鼓舞和推动!“科学小说”不包括也不等于“科学幻想小说”。它是这样一种小说形式,“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将有关的科学知识(它是目前实实在在的科学原理与学问,而不是幻想,当然有科学依据的推测和科学设想包括在内。)也恰如其分的描述出来,即深化了主题,又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称之为科学小说。它是小说,就符合小说的一切要求,又称‘科学’就有科学的依据。它和科学幻想小说、推理小说、侦探小说、哲理小说等等一样,同属于小说的一种体裁形式。”(《论科学小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89年12月出版)这方面的工作,得到我国很多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科普作家的支持、肯定。钱学森、冰心、温济泽、成思危以及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的裴丽生、高潮等,先后接见过有关人员。原中国作协主席马烽、人民文学副主编秦兆阳等也曾写信对科学小说研究等工作表示关心和支持。“科学小说”的有关工作,先后得到科技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中国作协、中国科普作协、中国互联网协会和网络科普联盟、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钱学森图书馆等等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和帮助。2004年2月4日,中国科协普及部在给科学小说网创办人、主编、中国作协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汪志的公函中说:“首先对您多年来积极参与科普创作,热心倡导‘科学小说’,为发展科普创作事业做出孜孜不倦的努力表示衷心的钦佩和感谢。”“先生信中提到的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这也是进一步提高科普创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和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科学小说”研究和科学小说网也引起了很多科学传播和科普理论工作者的重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日报等国内一些新闻媒体对这方面的工作都作过有关的报道。 钱学森于1996年6月17日在家中接见汪志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明了科普的重要,提出和重申了他的很多重要观点,包括广播科普和科学广播剧、科学影视等等问题。钱学森说:“科学小说是科普的一个好形式,因为它把一个科学问题通过人物和故事,变得使人容易懂、喜欢看。”冰心专门题词:“科学小说是引导青少年走上科研之途的动力!”著名作家秦牧认为“蜀道杯科学小说征文评奖”大型群众性科普文化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因此意义是十分重要。”原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说:“对科学小说与科幻小说的区别的几点看法,我是同意的”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为蜀道杯科学小说征文评选题词:“繁荣科普创作,促进四化建设”,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科协主席康振黄为科学小说的题词写道:“探求科学文艺结合规律,繁荣文艺,发展科学。”著名作家马识途题词:“为创作更多更好的科学小说而努力!”等等,曾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的章道义、著名诗人梁上泉等等也都写信或题词对“科学小说”研究表示了关心和支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创建人之一、协会名誉理事长、九十多岁的我国著名科普作家王麦林,2023年1月4日还专门给汪志写邮件说:“感谢你对科学小说的贡献,你对科学小说攻坚克难,锐意进取,难不住压不夸大无畏精神,我十分敬佩。要想做好一件事,就需要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我祝你成功。 麦林 元月4日” 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小说”探索中,涌现出了《科学发现演义》、《绿岛历险记》、《心之恋》、《丁钉小组探秘之旅》、《无名岛上》、《金龙岭》、《心怀苍生 颠覆而生》、《姆大陆档案》、《师生相长》、《世传绝学》、《草原三题》、《金雞獨立》、《窃不走的“人体钥匙”》、《夜探“喊泉岩”》、《特殊的课堂》、《勇敢的机器人》、《海洋魅影——小甲大海历险记》、《柳江人之谜》、《沙漠考察记》、《虎啸声声》、《PN案件》、《窃不走的“人体钥匙”》、《冬夜的奇遇》、《误入第四号展厅》、《纤纤素手》等等一大批好的科学小说。有一些没有标明“科学小说”的小说,很多都也可以作这科学小说来进行研究。阿来的《云中记》和陈应松的《森林沉默》,是当前生态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也都较深刻细致、准确地反映、描写了一些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科学知识,不仅很好地为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塑造、情境、故事深化服了务,也传播了这些知识,体现了文学在传播尤其是科学传播方面的一些作用,这两部作品为生态科学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去阅读、去研究、去学习!还有叶梅的《北斗牵着我的手》、王熠的《敦煌:千年飞天舞》”、徐风的《包浆》和松鹰的《发明巨匠爱迪生》等等,以及“生态文学”、“网络文学”、“医疗文学”、“电力文学”、“海洋文学”、“石油文学”、“国土文学”等等中的一些小说,都可以作为科学小说来进行研究,有的其实就属于科学小说。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我国科学小说的发展还比较迟缓,和科幻小说的发展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科幻小说的发展为科学小说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值得学习、值得借鉴。科学小说要充分利用其要求准确反映科学现实这一特点,在创作现实主义科学题材小说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创作更多更好的现实主义科学题材小说而努力奋斗! 科学小说网 |
||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