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小说和科普创作博物馆]->中元节

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1

中元节

2024-08-18

中元节

播报

编辑

讨论69

上传视频

中国传统节日展开2个同名词条

秒懂TA

你以为中元节仅仅是鬼节?那就浅薄了

02:48

表现形式

中元节,百鬼夜行,晚上出门一定要注意

02:28

传承保护

中元节各地民俗盘点!竟然如此独特?快来看看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02:45

传承价值

流传几千年的鬼节是迷信吗?你还会归乡祭祖吗?

02:40

传承价值

流传几千年的鬼节是迷信吗?你还会归乡祭祖吗?

02:40

衍生作品

缅怀故人,寄托哀思……名家笔下的中元节,居然这么不同?

02:50

延伸阅读

中元节扫墓祭祖规矩多,牢记这几点禁忌,尊重先人,平安顺利

02:04

查看全部

收藏

11889

2284

中元节,为道教所称,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4-5]。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特殊的存在,它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 [6] [7]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中元节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 [6] [7]。此名源于道教,其节俗始于古代儒家秋尝祭祀的古老习俗 [7]。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一日三节的形态,即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祭地官,祈求定人间善恶,民间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响,设盂兰盆会,以超度历代先祖。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又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注重孝道,因此中元节祭祖节俗得以扎根民间。 [6] [7]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9]。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2021年,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8]

中文名中元节

别 名七月半、吉祥月、盂兰盆节、施孤、斋孤

节日时间北方七月十五,华南地区七月十四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祖先信仰、秋尝祭祖 [2]

节日意义敬祖尽孝 [1]

节日习俗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目录

1节日名称

▪原始信仰

▪秋尝祭祖

▪盂兰盆节

▪道教信仰

2节日日期

3历史沿革

▪节日由来

▪传承至今

4节日风俗

▪中国各地习俗

▪国外习俗

▪节日活动

▪节日禁忌

5文化作品

6节日传说

▪目连救母

▪郊社

▪鬼月

7节日意义

节日名称

播报

编辑

原始信仰

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文明形态,也决定了中华文化的主要走向,其典型特征便是“顺天应时”。四时轮转,万物聚藏,自然界的天候、物候、气候无不影响着作物的播种、培育与收成,时序的周期性变化亦指导着先民的生产活动。有关时间规律的探索由此顺理成章,人们年复一年地校验着生产劳动的重要时序,同时亦认识到在固定时节重复特定行为的必然性。这种周期性回归的思想便可视为节日诞生的重要源头,先民以此为据,将农耕岁月分割成固定时段,而这些时段间的节点,便成为人们心中的重要日子,每当其来临之际,往往会举行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活动,这些时间节点以及人们为此庆祝的方式,经过演化便成为节日的雏形。在一切文化尚未形成层累之前,七月十五作为自然日,也已至少显现出两个重要特质,一是针对月相而言,“十五日”又称望日,在一个月中,此夜月相最为圆满;再者,根据农耕月令,七月预示收获季节的来临。且已有学者认为,七月十五作为节日被庆祝,最初可溯于夏代甚至远古的月亮崇拜,具体到社会活动层面,则为满月之时举行的“跳月”庆典。 [21]

秋尝祭祖

按照儒家的礼制,秋天要对祖先进行秋尝之祭。所谓“尝”,是指请祖先品尝当年秋天成熟的新鲜粮食谷物。这既有对祖先庇佑丰收的感激,也有以不敢独享食物的举动向祖先表示的敬意。中元节所在的农历七月正属秋季,因此,如果要追溯中元节最早的源头,大概就是秋尝祭礼了。同时,农历七月十五在儒家的易学中同样有着特殊含义。汉代儒家通过对《周易》“阴阳”思想的研究,提出“消息卦”说。“消”即减弱,“息”即增长,“消息”即指阴阳二气在一年之中的消长变化。汉代的经学家按照这一原则,在《周易》中找出12个特殊的卦,其中代表农历七月的是否卦。否卦的卦爻排列恰好是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卦为三个阳爻、坤卦为三个阴爻。这代表农历七月刚好处在阴阳二气均分的位置,是一年中阴阳平衡的节点;同时,它又是阴盛阳衰的起点——是阴气超过阳气的开端。而十五日恰好是农历七月的正中,因此,七月十五就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变化趋势逆转的最中心点,从此之后,阴气渐盛、阳气渐衰。在古人的观念中,逝去的亲人已经去了阴间。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阴阳变化的中心点祭祀亲人,可谓“恰逢其时”。 [6] [21]

盂兰盆节

佛教有结夏安居的传统,即在夏季雨季到来,草木、昆虫繁殖最盛的时候,僧人们要一直聚居不出,专心修学。这一习俗传至中国后,按照中国的气候特点,结夏安居的结束时间刚好也是农历七月十五。 [6]同时,佛教有“孝经”之称的《盂兰盆经》,该经主要情节为目连救母,核心意涵则是宣扬孝道。并且盂兰盆节的孝亲理念及冥界文化亦与七月半原初纪念祖先、礼敬亡灵的主题一拍即合,使得此日的节日氛围更加浓郁,主题愈发明确。举行盂兰盆会,既满足了佛教传教之需要,又迎合了祭祀祖先鬼魂的孝道传统,在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与民间自发的推广之下,这一仪式便逐渐成为固定的节俗流传开来。同时,盂兰盆节的相关传说也得到了广泛传播,目连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偶像,“目连救母”故事也在后世流传中不断演绎、更新。 [21]

道教信仰

中元节最为通行的称谓“中元节”,则来源于一种道教的信仰。“中元”,是与“上元”“下元”并举之概念,三者合称为“三元”。元者,始也。“三元者,气之本,正气者,道之宗”,所谓“三元”,即天、地、水三种元素。在殷商卜辞之中,已可见对于天地的原始崇拜。这种崇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丰富成熟,及至春秋,水神信仰已从天地崇拜里分化出来,成为具有独立神格的祭祀对象。与此同时,原本抽象的信仰对象逐渐人格化,并形成了一套与凡间相互映照的“官僚化”神灵体系。道教中元日虽在魏晋时期已有固定日期,但却尚未形成后世那样分明的主题,《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言:“三品相承,生死罪福,功过深重,责役考对,年月日限,无有差错”,上中下三元“三品相承”,其主题混作一体,均为校戒生死罪福,中元日并未显示出有别于上下二元的独特之处,同时亦无记录时人庆祝道教中元节的相关文献存世。直至传为唐初道士刘无待所撰之《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出现,才勾画出道教中元日活动与仪轨的蓝图。作为本土宗教,道教与生俱来的地缘优势使其无需像佛教那样逢迎中土文化,其节日主题不止于迎合孝道,而是扩大到“分别善恶、降罪拔苦”,使这一节日具有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道教又巧妙地融汇儒、释思想,将七月十五的固有意蕴融入中元节内,强调了中元地官救拔鬼魂的特性,逐步分化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差异,明确了中元日所拥有的独特“使命”,“玄都大献”亦逐渐为中元日所独有,成为其最重要的节庆方式。 [6] [21]

节日日期

播报

编辑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区为十三日或十四日)为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传说新老亡人在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32]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节日由来

七月望日原为古代 “秋尝祭祖”的日子,东晋佛教兴盛以后至南北朝时期,“盂兰盆会”以报恩父母之名流传甚广从此盂兰盆会成为七月十五日的代名词。 [23]

李氏唐朝以老子李耳为祖先,兼崇佛道,道教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节日民俗上表现为中元节也逐渐被重视,出现了盂兰盆斋与中元节并行的趋势。两节的地位随不同皇帝对宗教兴趣爱好的转变时高时低,交替变化。武则天崇佛,在洛阳南门举办过隆重的宫廷盆斋仪式;唐玄宗信道,由皇室举办的盆斋活动一度萧条;代宗佞佛,于大历元年(766) ,“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以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以识之。舁出内庭,陈于寺观。是日,排仪仗,百寮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会昌四年(844) 以前,斋会盛极一时,诸寺做的盂兰盆供都十分精妙,人们也在七月十五日游览诸寺,场面十分热闹。唐武宗意在灭佛,所以将佛寺的盆供搬到道观,以供观赏,这样的举动引起了百姓极大的不满。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唐一代,佛道两教兴衰交替,盆斋和中元节的规模亦随之变化,但从百姓对斋会的极大兴趣和对武宗灭佛一事的态度上大致可以看出:盆斋在唐代百姓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道教和中元节虽然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但此时并没有成为主流。 [22]

唐末宋初杂用“中元”“盂兰”,再到南宋以后专用 “中元 ”,北宋中期以后,“中元节”逐渐固定成为七月十五日这一天的节日名称。不仅在《东京梦华录》等节序文献资料中使用“中元节 ”,在宋代诗词中也多次直接出现了“中元节”一词。如“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 两宋之际道教“中元节”逐渐成为全民性的节日,市民大众有了与之相应的节日民俗活动,“中元节”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名称,这也成为北宋末年以后一项新的民俗活动,且其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延续至今日。 [23]

传承至今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9]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传统民俗“资源河灯节”源起于资江水道的航运,由中元节而来,是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也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放河灯包含祭祖、制灯、放灯、许愿等一系列活动,既有中元节的民俗特点,又融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特征。2014年,中元节(资源河灯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蜀ICP备150207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