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文艺]->以稀土书写中国人的强国梦

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1

以稀土书写中国人的强国梦

2024-07-06

以稀土书写中国人的强国梦

□邹 亮

《淬炼: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纪实》,杨自强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4月

近年来,稀土成了一个“热词”,且越来越“热”。中国的稀土开采产量约占全球的60%,加工和精炼量占近90%。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稀土成为我国反制西方打压、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有力武器。杨自强的长篇报告文学《淬炼: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纪实》(以下简称《淬炼》)是中国文学界第一部稀土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

题材独特,事关国家战略,有重大出版价值。中国当代报告文学,是从写科学家开始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一批写科学家的报告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激发了人们向科学进军的勇气与热情。报告文学的现实品格,要求报告文学作家回应社会、介入现实、反映真实。《淬炼》承继科学家题材报告文学之传统,以稀土写中国人的强国梦。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和钪、钇共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稀土元素被称为钢中的“青霉素”,是军用材料“核心”,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时就曾提到:“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稀土,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这个题材非常独特。就像徐迟用报告文学写枯燥的数学研究一样,作者要向读者科普稀土知识,这是有难度的写作。

作者最初想写的是嘉兴籍院士邹元爔,他在冶铁的炉渣中提炼出第一炉硅铁稀土合金。但是,要写好邹元燨的一生,必然要从中国稀土的艰难开局写起。中国稀土经历了长时间的跟跑、并跑,如今已实现了领跑,稀土的发展史也是一群稀土科学家长达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于是,作者花了两年时间,从江南到岭南再到塞北,进行大量采访。丁道衡、何作霖、邹元爔、徐光宪等稀土科学家的形象渐渐清晰、生动、可感起来。时下写科学家群像的作品并不多,这类作品的写作宽度、深度、难度很大。

结构严谨,由点到面,有历史纵深感。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的文学样式,是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文体,是文学的“轻骑兵”。作者是古典文献学专业出身,师从姜亮夫先生,爬梳历史、了解科技文献与史料是他的强项。又因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有良好的采访基本功。

这部作品是国内首次梳理中国稀土的发展史、稀土科学家的科技创新史、科学精神的传承史的一部作品,视野开阔,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作品从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开笔,勾连起西方列强对中国资源的侵占,揭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自主找矿的序幕。何作霖接力,他提取铁矿石中的稀土粉末,经严济慈团队测定,其中含有稀土元素,稀土被中国人发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稀土领域进入新纪元。严坤元领导的241地质队探明含稀土的铁矿储量6亿多吨,105地质队、白云队等勘探队员在祖国大地上唱响青春之歌,探矿者确立了中国稀土储量大国的地位。科学家们上下求索,不断提高冶炼技术:邹元爔在1955年第一次制得稀土金属,1958年成功制得单一稀土,1959年炼出“第一号合金”。徐光宪院士发明了萃取法,从摇漏斗升级至“串级萃取技术”,走到世界领先地位。主管科技的方毅同志“七下包头”,为中国稀土布局,阿尔法磁谱仪有一颗“中国心”。钱学森、李光等院士上书中央领导,把稀土优势作为战略资源,制订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部署。徐光宪等16位科学家上书国务院,自觉控制产量、提升价格,整治、减少稀土的无序出口,随后党和国家领导规划稀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从1927年到2023年,稀土百年发展历史的脉络条理清楚,人物有点有面,邹元燨、徐光宪等几个关键人物浓墨重彩。作品弘扬稀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他们始终将科研工作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勇于创新、永不言败,坚守做人、做学问、做科研的本色,以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来为国争光。作品在百年历史变迁中写一群稀土科学家,具有“史诗”的品格。

文字灵动,取喻形象,有很强的可读性。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故事要好看,思想内涵要深邃,叙述语言要耐人寻味。《淬炼》既有古典文学的含蓄蕴藉,又有新闻写作的现场感,语言绵密而灵动,既有历史的厚重笔墨,又有文学的轻灵飞扬。作品概括精准、描写生动,是一部文学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开篇写丁道衡是“戴眼镜的蛮子”,取喻生动,很有现场感;何作霖的特点是“君子动口又动手”,像武侠小说中的绝顶高手,有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和炉火纯青的动手能力;邹元爔为了散去硫化氢气体,选择在楼顶上炒矿,中国最早的稀土金属,竟来自楼顶的一口铁锅;徐光宪的“萃取法”特别有趣:“油一路,水一路”,油和水互不相溶,盐溶于水,汽油溶于豆油,这就是“萃取”。作者将稀土知识进行了生动科普,打通阅读的专业壁垒,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感。

书名“淬炼”是一种意象表达,我们可以作三重解读。一是“淬炼”是金属炼制的一种方法,指代稀土的“萃取”技术。二是隐喻稀土科学家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的科学精神,“淬炼”表达的是一种勇于创新、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三是作者选材、表述、呈现的过程,也是一种“淬炼”。作者三易其稿、精心打磨,可以看出其在文献准备、篇章结构、语言运用、细节描写、性格刻画等方面所花费的功夫。

(作者系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出版业务部原主任)

据中国作家网-文艺报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蜀ICP备150207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