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文艺]->文学地理、古典资源与精神性超越—评《凉州十八拍

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1

文学地理、古典资源与精神性超越—评《凉州十八拍

2024-05-28

中国作家网>>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文学地理、古典资源与精神性超越——评《凉州十八拍》

来源:《长江丛刊》 | 赵泽楠  2024年05月28日08:28

叶舟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河西首郡凉州为原点,以现代版的“赵氏孤儿”为故事内核,在官衙腐败、军阀混战、山河动荡、民不聊生的历史变革中,着力塑造了一批拥有民族大义、热血刚毅、慷慨忠义的凉州子弟与少年。他们心系国家命运,保护民族文化的精魂,守护河西大地上的百姓,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气势雄浑的悲壮之歌。一方面,叶舟立足于河西大地,书写了这片土地上苍茫辽阔的自然、深沉厚重的历史、丰富多元的文化以及有情有义、隐忍坚毅的凉州少年与西北汉子。另一方面,《凉州十八拍》可谓是近几年长篇小说中精神气质十分凸显的作品,叶舟对于忠义品质的执着坚守以及少年精神的深情呼唤,使得小说开始超越地理对文学的限制,达到民族精神文化层面的超脱与超拔。可以说,叶舟小说雄浑、厚重、壮美、古朴的美学风格,不仅与这片深沉苍茫的河西大地密不可分,同时也与悠远的古典文学资源以及恒常的精神气质紧密相连。叶舟构建的是一片属于河西大地、中国西部的文学地理故乡,同时也是属于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

法国理论家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中指出,某一地区的自然气候不仅左右着各自生物的生长,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精神的”气候,“这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43页)。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会形塑个体对于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风俗习惯、性格特征以及精神气质。在《凉州十八拍》中,凉州这座城市位于河西走廊的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这里拥有苍茫多样的自然地理景观,不仅拥有雪山、草地,还有戈壁、沙漠等多种地形地貌。其中,沙漠这一中国西北独有的景观,深刻影响着西部作家与文学的美学气质。在小说中,少年徐惊白打算穿越腾格里沙漠去寻找脱可木,他一人一马行走于荒沙大漠,遒劲雄浑的美学感受扑面而来。同时,作家也描述了徐惊白在沙漠中遭遇到的自然灾害与骇人场景:“罡风乃一种激进性的寒流,尘暴也不过是腾格里沙漠上吹来的一幕幕沙烟,大抵上可以忍受。在这些诡谲的气候中,只有盲风最为恐怖,不分季节,一俟弥漫开来的话,令人一无方向,二无遮挡,仿佛是从地壤深处吐出来的一场黄雾,甚至连一颗沙粒也不见,只有扯天满地的广大粉尘。”(叶舟:《凉州十八拍》,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第116页,后文同上,简述为第X页)此等场景描写是极具震撼性的,如若不是有着切实生命体验与经历的写作者,恐怕难以细致准确地描摹出沙漠这一自然景观背后的真实伟力。

长期处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之中,势必会影响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气候。因而,在西北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往往不是被动、屈服的,而是展现出与自然伟力相对应的人的精神意志层面的顽强伟力。徐惊白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行走,虽有惧怕依旧迎难而上,甚至此刻在他心中,“少年的意气和血性纷披而来,好像十万雄狮在前头开路”(第133页)。正是这种不屈服的血性意气,才使得徐惊白在大漠中熬过了流血、伤痛、狼群、孤寂与绝望。他顽强地靠抹布上的油水与自己的尿液活了下来,等到了天明,也等来了自己的伙伴脱可木。这一场景在全书中令人印象深刻,也十分重要,可以说这是徐惊白这一少年开始成长、成熟的起点。当一位公子哥真正独自踏上行程,克服自然环境中的困难,他的独立意识才真正开始萌发,这也为他日后成长为一名心怀民族大义、顶天立地的凉州儿男做了关键的铺垫。或许当我们回看徐惊白的成长历程,其内心深处的血性、顽强意志、刚毅勇敢的气质,与他所身处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甚至说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隐含的契合,这恰恰是自然地理与文学形象之间的互动呈现。

除此之外,凉州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这里自古就是军事重镇与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书中的“凉州会盟”、鸠摩罗什高僧在此译经说法、西域商贸互通往来的热闹场景,便是经济互通互利,多元文化、宗教、文明璀璨交融的体现。在小说中,这些丰富多元的人文地理图景与顾山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顾山农作为权爱棠的女婿,受岳父之托一直秘密保护且深藏着凉州的铜奔马,铜奔马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宝物,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味。铜奔马出现于汉唐时期,当时朝廷对河西走廊十分倚重,河西一带商贸繁盛、互通有无,朝廷以星宿的排列方式制作出铜奔马,只为镇守九州安泰与福气,可以说,铜奔马本身就是汉唐繁荣商贸、多元文化的盛世象征。但此后许多人只看到铜奔马价值连城的一面,于是开始争相抢夺。而顾山农作为守护铜奔马的人,本身就心怀大义、眼光长远,愿意牺牲小我。在他的心中,他立志要做一名“共和时代的商人”(第85页)。他开保价局,替河西沿线尤其是北疆一带的商团、驼队、马帮保价,只为让他们在乱世中挣到劳碌钱,获得一份安稳。对于多元历史文化的深切体认,使得人物在行动上更具超脱的思想与眼界。而他也与鸠摩罗什法师一样是双舌之身,鸠摩罗什法师来到异国译经说法,孤山农则是疏通商贸,为沿线商人保价作商,他守护的不止是实体的铜奔马,更是一份璀璨的文明。可以说,多元多样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叶舟的笔端,体现在书中深沉厚重、多元交融的历史与文化,也参与到小说人物形象的建构当中。

叶舟的《凉州十八拍》是一部从古典文学资源中汲取养分的作品,小说的丰富性也呈现于作家在故事的架构上,它糅合了中西、古典与现代的叙事方式与形式。在小说当中,随处可见作者以传统说书人的口吻,使得叙事宕开一笔,比如“列位,总因笔墨有闲,长夜无端,这里暂缓一步,先叙上一桩往事吧”(第944页);“列位,总因笔墨晴朗,一切因果婉转,这里先叙上一桩往事”(第152页)等。这种叙事技法明显带有古代话本小说以及民间口传文学中说书人的身影。所谓说书人叙事,源于杂剧中的“说话”,是一种极具本土特性的古典文学话语资源,也是民间说书艺人的说唱艺术。如鲁迅所言:“说话者,谓口说古今惊听之事,盖唐时亦已有之……宋都汴,民物康阜,游乐之事甚多,市井间有杂伎艺,其中有‘说话’,执此业者曰‘说话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此后,这种说书人叙事在拟话本和明清古典章回体小说中仍有出现。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可以使得小说增添民间化、口语化色彩,同时也可以自由、灵活地增添众多关于人物、情节、背景的铺垫,使得小说更为充盈,也可以达到穿插叙事、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

同时,说书人叙事与口吻使得作者的笔墨更加自由,也更易于掌握小说的叙事节奏。《凉州十八拍》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为故事的主要时间线,此时正处于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前有官府衙门等封建势力,后有各地军阀割据混战,此时的历史对于人民来说是十分沉痛的,许多百姓的生命在官衙、军阀面前如草芥般卑微,他们长久地处于压迫之下,民不聊生。叶舟的小说并非只有说书人叙事戏谑跳脱的一面,他的写作深具现实主义精神,国家的命运与走向、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河西百姓的安危,都是他所关怀的事。这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时时感受到一位眼神坚毅的隐含作者注视且关心着民族国家的未来,他仿佛与书中拥有民族大义、热血刚毅、慷慨忠义的凉州子弟与少年同在。当然,戏谑的说书人口吻也总是将读者从沉重历史中拉拽出来,换来一丝喘息。叶舟小说内部雄浑的悲壮之感与戏谑跳脱的说书人口吻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历史之重与叙事之轻相结合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提到的“深思之轻”([意]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可以说,叶舟的《凉州十八拍》,将中国传统的叙事智慧与西方的叙事艺术很好地融合,形成了一种交融且独特的叙事方式。

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现代版的《赵氏孤儿》。小说中由托孤产生的崇高感主要体现在两个人物身上,一个是顾山农,一个是徐惊白。前者是以铜奔马作为托孤对象,他守护的不仅是一件传世之宝,更是一份凝聚着河西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精神符码。后者作为北疆马帮的遗孤,身上延续着一份义气与孤胆。马帮世代的后人都誓死遵守诺言,暗中保护着徐惊白,少年徐惊白也最终成长为心怀民族大义的血性少年,接过了这根接力棒,在历史动荡时期保护并输送红军,这是一份精神层面的大义延续。

小说的形式也值得关注。小说以“胡笳十八拍”结构全文,胡笳是西域已经失传的传统乐器,而十八拍则带有着音乐性的回环往复,这也使得小说别有韵味。正如阿多诺在《文学笔记》与《论抒情诗与社会》中所表达的,艺术的形式层面与社会层面往往是紧密联系的,由表及里,这种胡笳十八拍的形式,本身也是作者对古典资源、传统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致敬。

不管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古典文学资源,其影响都有如涓涓细流镌刻进叶舟小说的内里,体现在历史文化、叙事与形式、人物建构、美学风格上。但真正优秀的小说往往又超越地域、地理因素,达到一种精神世界的超拔,这也是优秀小说何以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关键。正如鲁迅、沈从文、萧红、莫言、迟子建、阿来等作家,他们书写故乡的人与事,探讨的却是恒常的国民性、人性、自然等命题。波德莱尔曾提到:“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法]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郭宏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这种永恒的、不变的东西可以被看作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而叶舟的《凉州十八拍》可谓是近些年长篇小说中,少有的、精神气质十分突出的作品。书中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忠义”的坚守以及那令人血脉偾张的“少年精神”的张扬,都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从民国到建国,但在时代之变下,小说始终保留着恒常的精神气质,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性。

这种精神气质往往体现在人物身上。在小说中,凉州大地上的“儿子娃娃”们深入人心,这正说明《凉州十八拍》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是比较成功的。在小说中,令人念念难忘的,是那些充满热血与青春却也互相扶持成长的少年,比如徐惊白以及脱可木、马眉臣、陈匹三。同时还有那些慷慨忠义、隐忍顽强的凉州子弟,顾山农、刘北楼等。这些人身上有着明显的精神气质——忠与义。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明辨是非,心怀民族大义。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誓死捍卫,对于托孤嘱托誓死遵守,显示出中国人精神根底的大忠与大义。小说在宏大的历史中,建构了一群青春、鲜活、热血、有所为的少年。用叶舟的话说:“我就想在这个庞大的故事里,在河西走廊这一片当年中国的孤悬之角,喊出一帮少年,让他们去撒野,去淬火,去失败,去进取,而后凛然天地,热血人间,成为一群真正的儿子娃娃。”(罗昕:《专访叶舟:河西走廊是读不完的大书,我愿终身为徒》,澎湃新闻2023年3月9日)这其中,徐惊白的成长可谓是故事的一条主线,但十分引人注意的,却是徐惊白与脱可木之间的少年情谊。小说中,徐惊白与脱可木两个人,一个因为尿床、一个因为家境贫寒而遭到身边同学的唾弃鄙夷乃至殴打,但脱可木因为年岁较长主动站出来保护徐惊白,也就是在此时二人成为彼此生命晦暗时刻的光亮,建立起坚实的信任基础。这样的少年情谊是互相拯救且单纯美好的,当徐惊白后期成长为一位心怀民族与国家的汉子,打算转移承平堡内的红军时,他得到的依旧是脱可木和那一帮少年的鼎力相助。从这些少年身上,我们仿佛感受到河西大地上的豪迈之气,也深深体会到一个民族乃至国家未来所需要的朝气、活力、血性、勇敢以及团结。

当后儒与学儒将儒家思想外化于礼时,我们似乎忘却了埋藏于儒家思想根底的“忠义”精神,这是前儒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所在。正如孔子对于“行义”与“守节”品质的重视,忠义二字,代表着践行与节操、坚守与执着,是本土精神与文化的耀眼所在,是精神性的骸骨。叶舟笔下的顾山农,始终彰显着这种精神品质。顾山农受岳父权爱棠之托,迅速地将岳父的尸骨安置在他处,并将铜奔马放置于承平堡内,并借岳父承平堡之墓为铜奔马作掩护。在外人乃至权爱棠之女达云眼中,无人会想到铜奔马就在权爱棠的墓中。而权爱棠真正的尸骨在何处,连其女达云也不清楚。顾山农在后期被妻子达云所怀疑与仇视,在官衙、军阀等多种势力中周旋求生,看似自我堕落、装疯卖傻,实则一切都只是为了隐藏铜奔马的秘密,他在众叛亲离与背负骂名中依旧不动摇。在我看来,他行的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大义,守的是一诺千金的节操,他隐忍却刚直不阿。正如书中顾山农所言:“忠义有两根柱梁,一个是心,一个是骨。具体而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一种心念,而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则是一副骨骼,缺一不可。因为只有心念和骨头一致了,相适了,榫卯无隙,一个人方可立于天地之间,也才配得上忠义这一副黄金的冠冕。”(第700页)

除此之外,令人血脉偾张的“少年精神”在叶舟小说中也十分突出。在他看来,“少年的鲜血是滚烫的”(第1496页)。所以,他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一位少年的成长、嬗变以及众多少年之间的情谊。徐惊白从一个受周围人保护,柔弱爱哭的孩子,逐渐磨炼为坚强刚直、心怀拯救满中国心碎孤儿的西北汉子。还有刘北楼,他最初身处军阀之中,但是后来他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军阀都是一台台杀人的机器,是裂土分疆的元凶,也是这个国家四分五裂、难以一统山河的绊脚石,更是共和之心腹大患”(第1184页)。他看清了军阀的丑恶本质,并刚毅地投身革命事业。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切体认与民族未来的自觉关切,使得这群“儿子娃娃”与少年,真正地觉醒与成熟。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力量感,那是冲破桎梏的希望,正如文中所说:“现在最迫切的是更换瓤子,从每个民众的心中,焕发出一种簇新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开一条真正的生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第200页)这或许就是少年精神的特质。

叶舟《凉州十八拍》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在于,一方面立足于河西大地,将现实地理与古典资源融会于书中,达到文学与地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糅合,实现文学与地理的互相照亮。另一方面,不囿于地方性叙述,而是追求民族精神文化层面的超拔与超越,追寻历经时代更迭后,恒常留存的忠义品质与少年精神,是“凉州儿男,义无再辱”(第1590页)的气概,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的“江山凭的是忠义”(第6页)。从《敦煌本纪》到《凉州十八拍》,叶舟用厚重的文字为甘肃、为西部、为中国当代文学构建了一方雄浑、壮美、荡气回肠的文学地理故乡,同时他念兹在兹的,是对民族忠义与少年精神的追随与坚守。他形塑了一方的文学地理故乡,更找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

据中国作家网-《长江丛刊》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蜀ICP备1502075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