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访谈]->蜀道、剑南古代科技巨星的启示

绵阳仙海科普创新基地主办 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共办

1

蜀道、剑南古代科技巨星的启示

2024-03-03

中国科普作家网

»

新闻中心

»

作家专栏

»

蜀道、剑南古代科技巨星的启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汪志

2021-01-18 15:12

蜀道两旁、剑门以南的一大片土地,历来兵家必争,这里有不少古要塞遗址,又是我国古文化的一个重要摇篮。这里的一些古代科技巨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为我们留下很多重要的宝贵启示!

世界现存最古老星图绘制者剑阁黄裳博学多才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图是剑阁黄裳绘制。黄裳(1146-1194年,另一说法卒于1190年),字文叔,号兼山,四川隆庆府普城人(今广元市剑阁县)。他曾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侍讲、礼部尚书等职。黄裳自幼聪明好学,重视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博学多才,他对于天文、地理、制图都很精通,是南宋时期制图学家,绘成《苏州石刻天文图》和《苏州石刻地理图》,《天文图》奠定了他在古代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赞扬黄裳《天文图》,认为其比欧洲领先三百多年,称他是古代著名天文科学家。《天文图》碑现存江苏省苏州市孔庙碑刻陈列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正式文献记载的针灸先贤绵阳涪翁重科学传播

涪翁是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今绵阳市区)人,传针术给程高,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郭玉(公元1~2世纪),就是少从程高学医术。涪翁“所居处为渔父村”,“在涪城东四里”(《三台县志•方使》卷9),他“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涪翁治病以针刺见长,其时代远在华佗之前,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先见于正式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涪翁不仅治病救人,还重视科学传播,《针经》就是他撰写并传播门人的一种专门讲述针刺治疗的书,此书古时亡佚,但对针灸治疗知识的传播、普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当地历代以涪翁命名的有涪翁山、涪翁堰、涪翁村、涪翁路,后人还作诗作画,树立碑石以纪念,有“涪翁山石刻”、“汉·涪翁像碑”等。绵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涪翁列入南山十贤堂。

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作者三台李珣促中外交流

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海约本草》的作者李珣,字德润,出生于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大约生活于公元9世纪末到公元10世纪初,是唐末五代时的文学家和本草学家。李氏祖籍波斯,家以经营香药为业。李珣在文学上颇有修养,善于作辞,有诗名,是五代时花间派中有地位的文学家,《十国春秋》称李珣著有《琼瑶集》若干卷(亡佚)。晚年隐居,曾到过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李珣促进中外交流,海药专著《海药本草》全书共六卷,现存佚文中载药124种,其中大多数药物都是从海外传入或从海外移植到中国南方,而且香药记载较多,对介绍国外输入的药物知识和补遗中国本草方面作出了贡献。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总结了唐末五代时我国南方及海外的一些药物,而且有许多是不见于唐本草的新增药,对于研究本草学很有价值,在促进中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房四谱》作者苏易简认真总结生产实践经验

我国古代最早推动“文房四宝”生产的专著是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苏易简(公元958—997),字太简,四川古盐泉(今绵阳市游仙区盐泉镇玉河)人,另一说为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广福)。苏易简善于认真对人们的生产实践经验进行研究、总结,《文房四谱》共五卷,分为《笔谱》、《纸谱》、《墨谱》、《砚谱》,其中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各谱的体例大致相同,首先叙事,次讲制作,三是杂说,四为辞赋。叙事重在说明定义、沿革及产地。制作则重在介绍制造技术。杂说讲述典故和轶闻。辞赋汇集了有关赞咏“文房四宝”的诗词。全书首尾相映,浑然一体。五卷中,《笔谱》集中介绍了蒙恬的狐毛笔制作方法,韦仲将的兔羊毫笔制作方法。《砚谱》对砚石的色泽、硬度、韧性、渗透性、冷热适应能力以及制作方法和外形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同时还介绍了作澄泥砚法,这是我国古代造砚艺术的萌芽,也是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纸谱》中说造纸原料其实远不止破布、鱼网,还介绍了用麻束造玉屑和屑骨等造纸技术。《墨谱》是第一次记载墨的生产工艺的文字。《文房四谱》在我国历史上,为推动笔、墨、纸砚生产发展,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较早单味药物专著《彰明附子记》作者杨天惠关注文、理

我国较早的单味药物专著是杨天惠的《彰明附子记》。杨天惠,名集,字佑甫,又号文伯。北宋四川郪县(今三台县)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后在四川担任小官。宋元符二年(1099)正月调任彰明县令。宋徽宗时,因上疏言事,被列入“元祐朋党”,于崇宁三年(1104)七月被免职,闲居郫县而终。杨天惠十分关注今天所说的文、理方面的知识和问题,对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视、很有研究,还为我们保存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可以说他是一位文、理兼通的学者。杨天惠在任彰明县令期间著有《彰明附子记》一文和《彰明逸事》一书。《彰明附子记》记述了附子的产地、产销规模、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总结了附子的生产经验,以及附子的引种、耕作方法、生态环境、品种、品质、功用和炮制。是一篇难得的古代农业科技论文。杨天惠的《彰明逸事》一书已失传,仅能在其他古籍上见到转引该书的文字,这些被转载而保存下来的材料,记载了有关李白青少年时期在彰明的一些传闻逸事,历来为研究李白的学者所重视。杨天惠生平著述甚多,据《宋史·艺文志》载,曾辑有《杨天惠集》六十卷,但大都佚失,现仅存文十三篇、诗六首。

最早制糖专著《糖霜谱》作者遂宁王灼推动科学、艺术发展

我国古代的蔗糖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东南)、四明(今福建省长乐县)、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广汉、遂宁五个地方。遂宁王灼所著的《糖霜谱》,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种植甘蔗和制糖的专著,详细介绍了宋代遂宁生产糖霜的全套技术。该书的重要两点:对综合利用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把种蔗、制糖的相结合,至今都还有着一定的意义。通过《糖霜谱》的宣传普及,对当时的糖业生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书中的一些记载至今仍可借鉴。现代学者编著的《中国农学书录》和《中国机械工程发展史》对此书都进行了介绍和研究。王灼同时还很重视推动艺术的发展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的《碧鸡漫志》是一部笔记性质的音乐著作。据5卷本所录,其卷1谈论上古至汉、魏、晋、唐歌曲的衍变。卷2专论唐末五代至宋词乐创作,于词乐诸家皆有评述、褒贬。卷3详考《霓裳羽衣曲》等诸唐代著名大曲的由来、历史沿革乃至与宋词的关系。卷4详述《兰陵王》等乐曲由来,以及诸种史料记载。卷5再述《念奴娇》等曲的由来,并载有大量史料。这些有关记载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而使该书成为了解研究唐宋音乐的重要历史文献。而且我们从《碧鸡漫志》和《糖霜谱》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有关科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结合性质的描述,两书在我国古代文学、音乐、戏曲和科技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建雄关智慧应对蜀道艰险

公元二三一年,诸葛亮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制造了“木牛流马”。木制独推车在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明,诸葛亮作“木牛流马”,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能在艰险的蜀道运转自如。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运输粮食。不过,真实的样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据传,现昭化的白马山就是当年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的地方之一。诸葛亮还对蜀道的险峻栈道进行整修扩建,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阁道,以通蜀汉,于此立于剑门关。”剑门关两侧分为南坡和北坡,其中北坡的坡度较大,但是南坡却较为平坦。进攻方从北坡进攻,需要仰攻,而且陡峭的地势增大了攻城难度,而防守方从南坡无论是粮运还是行军都较为便利。剑门关两侧大小剑山绵延数百里,陡峭的巨大山石,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在一道狭窄的裂缝中,剑门关就矗立在其中。李白诗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在历史上从未被来犯者正面攻破。

我国天文学上重要文献《难盖天八事》作者杨雄勇于探索

杨雄,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人,他在离蜀北上长安之前,曾旅居绵州(今绵阳)治学三年,为纪念他,在杨雄治学的地方建有“西蜀子云亭”。杨雄自幼好学,为人静默深思,气量大度,甘于恬淡。好博览典籍,嗜读圣贤之书。扬雄勤于思考,不为章句所限,其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湛之思”。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象数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杨雄辞赋成就媲美于司马相如,世称“杨马”。著有《太玄》、《法言》、《方言》以及诗赋《太玄赋》、《反离骚》、《解嘲》与《解难》、《连珠》等。扬雄一生勇于探索,他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浑天、盖天两说的争论中,由盖天说转而为浑天说的支持者,亲自造浑天仪,不辞劳苦观天象,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由浑天说的反对者成为了浑天说的专家,为浑天学说树立了理论统治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难盖天八事》对盖天说进行了全面批判,根据充分,说理有力,是我国天文学上的重要文献。

治水的大禹、始蚕的嫘祖也都与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联系,还有那古蜀道与翠云廊、江油窦圌山铁索桥与“飞天藏”、平武报思寺、梓潼七曲山大庙、游仙区惠泽堰、涪城区涪翁堰等等的建造者......这些蜀道、剑南的古代科技巨星,不仅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他们的人生历程和成就取得也给我们很多重要启示:他们既重视“学问”,又重视实践。在我国古代所称的“学问”,包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他们的成就与这些都有关,不少人在文学方面也贡献突出,有的人还仅被人们认为是文学家;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仅善于发现、勇于修正错误,还非常重视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推广。蜀道、剑南的古代科学传播,也是很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借鉴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都非常重视科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们不少科技成果,还是以文学、艺术形式被保存、留传下来的。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进行挖掘、研究、继承和发扬。

据中国科普作家网

 www.ChinaSNW.com|© 科学小说网 版权所有 2002-2011

蜀ICP备15020757号-2